疫情為商廈租賃市場帶來兩大改變
香港近月爆發新冠病毒第三波疫情,不少企業又要再採取在家工作模式以減低疫情擴散機會。 企業何時能全面恢復在辦公室仍是未知之數,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疫症將為寫字樓市場帶來兩大改變。
以往甚少企業容許員工在家工作,經過疫症一役,不少企業均採用在家工作的模式,市場自然關注在家工作日後會否成為大趨勢,若普及會否影響令企業縮減對寫字樓的需求。
若以香港的情況來說,筆者相信居家工作難取替傳統的辦公空間。始終香港的居住面積較細,近年住宅市場面積200平方呎的納米樓更越起越多,兩代或三代同堂的居住環境也極為普遍,在職父母又要工作又要照顧小朋友,在家工作其實難有理想及清靜的工作環境。在公司工作始終較為舒適,及易於集中精神。
加上,香港基建發展完善,據統計資料顯示,員工平均通勤時間大概40分鐘,遠低於倫敦的45分鐘及大部分美國城市的50-60分鐘,部分東南亞城市更需要60分鐘以上,令員工不會抗拒到公司上班。
是次香港爆發第三波疫情,筆者也感受到員工對居家工作的感受有別於今年第一季,不少人都對於每天居家工作感到厭倦,會感到孤單。若剛轉到新公司,更易感到徬徨,難以感受公司的文化及企業精神,需要較長時間適應,畢竟每間公司都有自己獨有的文化。
本行近期公布的亞太區《Home and away: the new hybrid workplace?》調查便顯示,亞太區內平均68%的受訪僱員均曾在家辦公,其中61%曾遙距工作的受訪者表示懷念在辦公室工作,當中尤以年輕人為甚,約有66%的千禧世代受訪者較其他年齡組別受訪者更渴望重返辦公室,認為在辦公室工作有三大好處,包括可以促進人際交流、擁有專業的辦公環境,以及集中精神工作。而香港、日本及內地等地的僱員為各地僱員中則最掛念私人生活和工作時間的清晰界線。
而且,不少行業如私人銀行及保險等所進行的商業活動,也一直倚賴面對面的交流及互動去達成,這類活動難以倚靠科技達成。
不過,不少企業明白在家辦公對員工平衡生活與工作確有好處,因此,筆者預期疫症過後,居家工作只會以員工福利的情況出現,讓同事每周在家工作一天,或提供其他彈性工作安排。在此趨勢下,企業不會全面採取居家工作放棄辦公室,但租用寫字樓的樓面的確會略為減少,也要重新構思辦公室每個空間的用途,如何配合新的辦公需要;同時企業需要對科技及電腦等配件投資更多。
另一個疫症帶來的變化是租客續租時較以往縮短租約。在香港續租寫字樓租期一般為三年或以上。然而,現時全球經濟疲弱,前景欠明朗,疫症一日未受控,企業也難以制定長遠的租賃計劃,為減低風險,均希望縮短續租期至一或兩年,預料疫症過後,此趨勢短期內將會持續。
文章原於2020年8月25日刊登於《星島日報》。
